时间:2021-09-13 22:06:33 作者:付朗来源:艺术中国点击:1467
邬建安 《九重天》(局部),⼿⼯镂刻⽜⽪、⾦属框架,540x391x15cm,2008-2009 ©邬建安,2009
一场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遨游于神话、现实与科幻,纵横于当代美学、民间文化与时代命题的大型沉浸式展览项目——“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Wu Jian’an: The huge sand dunes are the bed of the Sea)即将于2021年9月16日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启幕。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的重要主题展览,展览旨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艺术家邬建安不同系列的代表作和新作进行“混编”,打造一幕震撼的多维全景视观盛宴。
邬建安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相较单纯在当代西方语境或传统东方语境进行探索,邬建安则以他独到的思想结构和逻辑体系,编织在时空与文明间纵横的叙事关系。他综合各种材料、语言和媒介,在当代艺术与古老的文化之间重新构建一条条可视纽带,赋予古代神话、图腾、民间技艺、志异故事、传统书写一种种全新视观。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糅合了地缘特征、时代志趣与个人才情的观念与叙事,带到国内外不同的场域: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还有法国、德国、新加坡、巴西、瑞士的文化空间……
邬建安《⼈造物》(⽰意图),泡沫模型、纸黏⼟、镜⾯、⽔、仿真动物⽪⽑、⽊结构、沙,尺⼨可变,2021©邬建安,2021
这是一个新旧交融的展览。在超越时空,突破边界的场域中,陈列着邬建安的几组大型作品,从始于铅笔线描转向牛皮雕刻的代表性作品《九重天》,到运用黄铜镂刻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白日梦的森林》;从“跨界”艺术实验——由10件仿真动物标本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征兆》,到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造物》和《兽笔》;从用象征的句法扎起文化基因“巨人”的《大身体》,到以营造空间和环境的方式将近四百个单体作品组成巨型矩阵的《素色的面孔》。邬建安创作中对新旧交融、图像转绎和材料衍化的不懈探索,以空间序列为线索徐徐展开……
展厅效果示意(空间设计:王子耕)
行走、运动、知觉,是展览体验的重心,整个过程就像一次远古世界或科幻世界的探秘之旅。正如策展人李振华所描述的:“1977年9月5日出发的’旅行者一号’,2013年9月12日飞出了太阳系。过去和未来,成为这个展览希望呈现的焦点,一个既可以是远古洪荒,也可能是科幻小说《沙丘》(Dune)中的世界,或NASA拍到的宇宙图像中的某处。失去联系的人造卫星,旅行中陌生的无人之处,科幻小说中最孤独的星球。”
换句话说,观众现场的所思所感同样是本次展览的叙事线索之一,而这种叙事主要通过身体的静止与位移来完成。观众在展厅特殊的沙地行走,在空寂的沙丘内冥思,欣赏空间中的有形之物,感知“日月交替”间时光的流转,凝望巨大的镜面对光影物象的幻化与返照、镜像和延伸。有限与无限、虚实交替的现实在这里发生。
邬建安
【关于艺术家】
邬建安,1980年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生导师。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年,邬建安的作品代表中国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作品先后在参加《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里尔伯爵夫人博物馆,2021)、《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银川美术馆,2020)、《纸上谈缤》(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2019)、《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新泻越后妻有,2018)、《蛇形》(森美术馆;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2017)、《亚洲艺术部成立百年·猴年新春特别项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6)、《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卡罗琳与雷内收藏展》(波士顿美术博物馆,2015)、《多重宇宙》(上海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2014)、《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卡塞尔,2012)、《共再生——第四届福冈亚洲三年展》(福冈亚洲美术馆,2009)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项目,并在北京、上海、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心、康奈尔大学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巴西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年代美术馆、现代传播集团、北京汇丰尚玉中心、澳大利亚白兔艺术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桥爱慈善基金会等机构收藏有邬建安的作品。获得的主要艺术奖项包括“2017年度青年力量”(《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度40 Under 40 亚洲卓越艺术家”(Perspective)、“2020 Best of the Best 年度艺术家”(《罗博报告》)等。
王子耕
【空间设计】
王子耕,PILLS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曾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课程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技术、建筑媒介与叙事。曾获得2019港深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大奖、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入学奖学金、FAIRYTALES 2015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建筑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等。曾担任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导演组建筑历史顾问。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彩车设计组成员。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设计组成员。
作品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建筑叙事”展、港深建筑双年展、全国美展、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大声展、现代汽车艺术中心青年策展人计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九层塔政纯办个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作品被深圳坪山美术馆、山中天美术馆、X Museum收藏。策展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深圳展区装置、威尼斯建筑双年展“Steel Home Still”。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ZD11)项目组成员、学校自主科研重点项目“当代建筑展览与建筑策展研究”负责人。参与出版多本书籍,作品及文章发表于国内外多家期刊和媒体。
钱若斐
【平面设计】
钱若斐,浙江海宁人。空间设计师、执行策展人、插画师、产品设计爱好者。曾担任“器度”、“自·牡丹亭”、“夜郎国的疑问”、“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项目的视觉总监、设计及执行。担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三联生活周刊》、杜甫草堂等文创产品规划设计。绘画和装置作品曾参加“通”、“天造匠心”、“自·牡丹亭”、“在路上”等艺术展览。致力于当代艺术展览的多样化空间呈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