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海上旧梦”:最大规模陈逸飞回顾展浦东美术馆上演

时间:2025-05-03 11:17:22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365


《黄河颂》陈逸飞 1972年 布面油彩 泰康保险集团惠允

一、“成长岁月”

《开路先锋》《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早期经典作品首先拉开大时代的背景序幕。陈逸飞15岁时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接受严格的苏式写实主义训练,24岁被任命为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组的负责人。70年代,他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塑造了时代洪流中的英雄形象,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历史地位。

《踱步》陈逸飞 1979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1979年,陈逸飞创作了《踱步》。作者以自画像的形式进入画面,青年的形象以放大的背影占据画面的右侧,巨大的画幅几乎与真人等大。前景处,是以文献草图的形式勾画出的中国近代的历史图像。陈逸飞以两种不同的绘画语言,以及两种图层的方式对衬出历史与当下,体现改革开放后主体意识觉醒的新青年所作出的历史反思与思想解放。

《周庄》陈逸飞 1988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

出生时的江南故乡、留美期间游历的威尼斯水乡,在展厅内逐次排开,将观众的视野从早期阶段的宏大历史叙事中牵引到旧时记忆里的自然风景。朦胧光影下的石子路、石板桥上撑着雨伞的行人、河边静立的房屋......在陈逸飞的笔下罩染出柔和的诗意。1983年,他以水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Hammer Galleries)个展《故乡的回忆》中大获成功,成为首位在西方艺术市场引发关注与收藏热潮的中国当代画家。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三、“海上风华”

90年代,从纽约返申的陈逸飞曾屡屡在拍卖场上创造出属于“中国油画”的时代。《繁花》里,陈逸飞的《仕女与鸟笼》《聚焦》和《玉堂春暖》,在王家卫的镜头下,影映繁华下的洋场盛景。关于女子的美的呈现,王家卫的镜头用身姿的摇曳、眼神的顾盼、光影的深浅表达。陈逸飞借古诗词里的主题意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落得《浔阳遗韵》里氤氲交错的感伤与柔情,女子束起的发髻、遮面的琵琶、手执的圆扇,兼备旧时的雅致与现时的摩登。王家卫和陈逸飞,一个用电影,一个用绘画,追逐自我想象中的海上旧梦。

《浔阳遗韵》陈逸飞 1991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

陈逸飞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于1991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以137万港元打破中国油画过百万的纪录,这也是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

《玉堂春暖》陈逸飞 1993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创作于1993年的《玉堂春暖》,是陈逸飞以民国时期老上海为背景绘制的兼具叙事性、空间表现、群像人物的细节描绘的力作。其场景构建的能力与同时期的电影实践相互关联。《玉堂春暖》在2017年中国嘉德拍卖以1.49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为陈逸飞的最高成交纪录。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陈逸飞提出“大视觉文化观”,他认为美学不只限于平面绘画,“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从现代生活理念出发,运用自己在造型艺术中得到的对美的积累,就像基因裂变一样,在各种载体中加以发展壮大。将经济的运作赋予更多、更新、更快的艺术倡导,把艺术与经济相结合,使美学与生活相融。”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1993年,陈逸飞创立商业公司筹拍电影《海上旧梦》,并相继执导拍摄了《人约黄昏》《逃往上海》《理发师》等四部电影,其中《人约黄昏》还曾入围1995年第四十八届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单元。他创立的“Layefe”品牌首次将“时装”的概念带进中国;他创办的《青年视觉Vision》杂志开启了中国视觉文化的新纪元,培养出一批青年创意人才;他为上海城市更新和浦东的开发开放参与创作了大量有鲜明时代性的环境艺术作品,以及城市公共艺术雕塑和装置。从泰康路艺术街区的规划,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前期策划,他以超前的视野推动了“视觉艺术”的社会化进程。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展览海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