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2 23:07:15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475
在裂缝处扎根:从舞台艺人到文化炼金士
2018年夏夜,江南古镇百年戏台的冬瓜梁在暴雨中坍塌,成为姚则浩人生的转折点。当开发商随意出售含有历史意义的材料时,姚则浩第一次意识到“让古老技艺开口说话”的紧迫性。这将他推向大学的专业课堂,也让他直面裂缝处的刺痛——传统戏袍在海外误标,观众将变脸技艺与流行文化混淆。
这些碰撞在另一种程度上,让他找到破壁的契机,他开始用“炼金士”的姿态重构传统,开启对话新征程,他将经典剧目角色比作世界文学形象,允许学生为脸谱添加本土纹样,在特殊教育课堂用可水洗染料教学……当金发女孩索菲亚用蜡笔画出带泪滴的图谱时,姚则浩更理解:文化传播不是供奉标本,而是碰撞的裂缝中炼出新的合金。
雷霆骤变似水墨:在刚柔并济中破界
姚则浩的变脸艺术,是一场巴蜀血气与江南灵韵的对话。
在代表作《夔门试刃》中,他脚踏传统“四方步”登场,转身化为“云步”,以旦角“遮羞扇”技法成为变脸的障眼法;抛接折扇的瞬间更暗藏“扇不过眉”的武生传统与“虎口擒扇”的力道。以传统步法融合戏曲身段,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被他凝练为手快非目的,形神合一方为真的哲学,他说,“变脸的快,是狂草笔走龙蛇下的定力,是数十年如一日将力道渗进青石板的稳。”
面对传统技艺的困境,这位“90后”青年艺术家认为应该以开放姿态破局:将舞台技艺转化为互动体验,与数字平台合作开发创意内容,用AI技术修复历史影像,思考着如何让老技艺在数字时代长出年轻血肉,他说:“传统与年轻的平衡本质是‘对话’而非对抗,如何平衡保护与创新,让每一次破圈都成为深度传播的入口,而非速朽符号。”
而今,那张压在舅公戏箱底的泛黄纸条,已从第一次夹起豆子的笔迹,化作80万观众欢呼声中的自信。他常常被追问“为变脸付出值得吗?”,姚则浩承认曾经幻想过的“万人喝彩”确实存在,看到变脸带着自己走向更大舞台的那刻也为自己骄傲,但姚则浩最为珍视那个曾经以为“变脸能拯救世界”的天真孩子,也庆幸现实曾经撕碎了幻想,重塑他对变脸技艺的认知:期待中的“金线戏服”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袍子;真脸谱的硬度勒出无数血痕;以为的“变脸秘诀”其实是日复一日枯燥的练功时刻表;现实中微薄的门票甚至不足够支撑生计……但若重选一次,姚则浩坚定地说:“我仍会伸手去接舅公那罐辣椒水。也唯有破碎过,才知道哪些东西值得用血肉去粘合与坚守。”
这条关于坚守与破壁的路仍在延伸,姚则浩明白,真正的惊鸿并不是刹那炫技,而是笨功夫长出的永恒。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