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脉百年:从泥火丰碑到数字凿宇的浙江雕塑史诗

时间:2025-09-23 21:15:00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312


开幕式现场

雕塑,时代精神的立体铭文

浙江钟灵毓秀,文脉根基深厚。1928年,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中国现代雕塑教育教学由此发轫。李金发、王静远、王子云等一代先驱引入法国学院雕塑教育体系,开创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造像相融合的发展路径,培养出王朝闻、卢鸿基等一代雕塑名家。他们创作出许多杰出作品,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王朝闻创作的《毛泽东像(浮雕)》被中央党校作为革命的象征安置于校门楣之上,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

刘开渠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指挥员》 40x28x10.5cm 石膏 刘开渠纪念馆藏

程曼叔 叶庆文 许叔阳 《志愿军像》 100x100x250cm 铸铜 1953年

20世纪80年代,浙江雕塑家开始走向国际舞台。1986年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在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万曼壁挂研究所”,开启了以软雕塑为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在施慧、谷文达、梁绍基等人努力下纤维艺术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斩获多项国际大奖,使浙江成为当代纤维艺术的重镇,也推动了中国雕塑从地域性探索走向全球对话的广袤天地。

面对文化激荡,浙江雕塑家敏锐回应时代之变。1992年,率先举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为青年雕塑家通过观念表达、材料实验与空间介入探索雕塑的多元边界搭建平台。这一展览为中国雕塑注入了先锋精神与批判意识,成为助推中国当代雕塑转型的重要节点。

《攻坚》 创作团队 艺术总监:许江、高世名 项目组组长:杨奇瑞、班陵生 创作组主创:杨奇瑞创作组成员:班陵生、刘元捷、赵彦龙、韩枫、周增强、李罡、凌志翔、姬广建、付岩 数字技术负责人:张俊、黄平 雕塑放大翻制工程技术负责人:谭杰 石雕工程项目代表:张俊 1500x500x800cm 2018-2021年 杨奇瑞雕塑园藏,原作位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雕塑铸就百年史诗,精神烛照前行之路。浙江雕塑家在历史与当代的交汇中,既守护着文化根脉,又探索着创新表达,镌刻出从山河记忆到文明互鉴的时代答卷,而这正是雕塑作为时代精神铭文的永恒使命。

杨奇瑞 《启航》 250x90x90cm 铸铜 2016年

汤守仁 《风雷动》 146x95x95cm 铸铜

潘锡柔 《云居山烈士纪念碑群像》 高57cm 石膏 1993年

张祖武 《志愿军像》 22x24x48cm 铜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点亮青年心智的灯火

美术馆是滋养社会美育的沃土,肩负启迪心灵的重任。在“浙江百年雕塑大展”展厅里一群学生围在雕塑前交流探讨,展厅外是一群自发而来的美术爱好者正在为前来的观众即兴速写,这一幕幕场景正构成“日常美育”的生动图景。

浙江百年系列展在策划之初,就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力图通过雕塑边界的多样性,激发观众对艺术本质的思考。策展团队在作品遴选上既立足红色经典之厚重根基,亦包容传统意蕴与西方元素,旨在通过雕塑边界的多元呈现,激发观众对艺术本质与浙江雕塑新貌的深层叩问。

在展览配套公共教育上,策展团队致力于打破“美育等于艺术课”的误区,构建生活化的审美浸润。除常规的策展人导览、学术讲座之外,美术馆还将推出“泥塑创意造型体验”“一件作品的重生艺术品修复体验”等,更贴近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美育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美育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塑造完整人格的必修课。当美术馆成为城市的精神灯塔,当艺术体验渗透于生活肌理,当代青年终将在美的滋养中,完成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精神蜕变。这种蜕变不是简单的“弃旧”,而是通过审美的力量,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孕育新的人文精神。美育之路虽远,只要青年心中的火种被艺术持续点燃,终将汇聚成指向未来的璀璨星火。

沙志迪 《白求恩像》 89x50x70cm 铸铜 1984年

刘开渠 《蔡元培头像》 40x33x65cm 铸铜 1951年

沈文强 《孺子牛》 64x42x138cm 铸铜 1984年

杨奇瑞 《百年雕塑》 400x152.7x134.6cm 玻璃钢 2024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