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姜淼:黑白之外,刀刻下的宇宙秩序与生命对话

时间:2025-05-15 16:10:54 来源:艺术中国点击:408


分生7 120X120 复合椴木板 2014

从木刻、写实、油画,再到近些年广受业界关注的刀刻丙烯作品,姜淼的艺术实践似乎没有界限分明的时期和阶段之分,这些看似面貌迥异的作品形态和视觉语言实际是相互补充和反复交叉进行的艺术探索。对姜淼来说,个人艺术语言的蝶变没有所谓的突变与“顿悟”时刻,她的作品是伴随个人认知与境遇不断成长的。姜淼的艺术生涯更像一场缓慢的修行。早年的黑白木刻,刀锋凌厉,黑白分明,带着对抗性的锋芒;如今,她的创作已不再困囿于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焦灼,而走向了一个更为宏阔、更具秩序之美的广袤空间。

《天眼.20250129》 190x120cm 铝板丙烯刀刻 2025 局部

采访过程中,姜淼并不热衷于解释自己的作品。对于向外界言说自己的艺术,她常带着一点淡然的疏离——不是傲慢,而是一种对观众自由解读的开放和期待。“我画的已经在那了。”在她看来,艺术的意义并非由艺术家单方面定义。“每个人看到的,可能比我原本想表达的更丰富。”

这种开放的态度,也源于她对创作本质的理解。她形容灵感如“神启”,是某种超越个人意志的降临。她的创作一端连接着中国传统美学观照世界的方式,将传统的审美方式升华为个人感知世界的精神维度;另一端则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汲取着西方文明和艺术的养分,特别是印象派通过色彩与光影捕捉瞬间感受的表达方式。同时,她亦未止步于两种语言文明的简单融合,而是在一种更为超然的创作状态中,将自我转化为艺术表达的通道,在与“天意”的默契合作中,将作品推向极致。

中国式饭局,200x100cm,2011,布面油画

Q:黑白木刻时期,您也画过一段时间的人物油画,如《中国式饭局》,此后人物好像就从您的作品中消失了,这样的转变源于什么?

姜淼:《中国式饭局》是我研究生刚毕业时,从欧洲回来后画的。那时我认为人是高大的,是世界的中心。但一直以来,我对人类世界还是有许多非黑即白的判断,对外界有很多对抗。后来随着阅历增长,我发现当人消融于一个更宏大的空间维度时,反而能感觉到一种更壮阔的秩序之美。你发现其实所有东西都存在于一种关系里,宇宙是一体的,你看到了系统的、整体的美与和谐。我觉得东方人眼中的美与精神修行紧密相连,最后都落实到一种简化,追求一个更大的关系和秩序。

《水.界20250408》155x130cm 布面油画 2025

我画画从来不是画稿子,而是遵循自己的感觉。我认为从来不存在设计或创造什么,只是说人有没有真正的跟自然融入,如果按道家的思想,自然就是你,你就是世界,宇宙就是你。新的发现可能就存在于一种意识流或梦里,你去到了什么地方,你就能看到,就能感受到,这个是超越三维空间的我们所谓“灵性”的部分。

Q:对超验、高维、灵魂、能量这些比较偏宏阔的、玄妙的主题意象的进入和自我明确,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螺旋”这个视觉符号是如何抽象和提炼出来的?

姜淼:我觉得还是要回归我们自己的思想文明和哲学体系,包括你的信仰。我们接受西方教育,是为了了解我们与西方到底哪里不一样,各自有哪些好的方面。身为中国艺术家所携带的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不一样的东西,是我们对世界的价值。因为毕竟我们站在一个古文明的脉络基础上。中华文明是延续的,虽然中间有所调整和变化,但它的核心没变。

早期我的木刻与油画创作是并行的,当时黑白木刻多一些,油画不是那么多,而且绘画语言用的是西方油画,尽管讲述的是一个东方人的故事,包括延续到现在的“东方山水”《水.界》这个系列作品,但由于内容不同,画面的视觉构架就比较特别。当我从对世俗的批判回归到东方人纯粹的内心风景时,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再重新看待中国的木刻,我觉得它更代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画面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自然过渡到了今天的面貌。

《正觉20241228》局部 220x220cm 铝板丙烯刀刻 2024

Q:您在刻的时候是随机去刻,还是心里大概会有一个感觉这个图像最后会是什么样子?

姜淼:有随机的感觉,因为它是抽象作品,它会沿着某种秩序进行。对于这张画来说,可能第一刀下去我并不确切知道会剖出什么颜色,再刻一刀的时候我又发现这个颜色好像也出乎我的意料,这也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种拓展。随后每刻一下,它都会指引你下一刀往哪里走。笔触和刻刀好像存在意识流里,就是将自己作为一个通道,让天意和你一起合作。

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感觉上的恰到好处,一种人力不能达到的“神来之笔”。我觉得这种东西就是“天意”。你可以认为它不是人为的,处在一个中间的模糊地带,但最后艺术的奥妙就在这片灰色地带。

《始基之轮回20250309》 126cm 木板丙烯刀刻 2025

Q:您现在作品的创作频率是怎样的?面对艺术创作,您一直坚持的态度是什么?

姜淼:我其实每天都在画,没有社会事务的时候每天至少10个小时以上,画累了我就刻一会,属于画停人不停,一直在一个状态里。虽然体力上辛苦一些,但精神上的愉悦感是我从其他方式里获得不了的。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既能融合古老东方文明的思想,又能在技术技巧上体现西方人那种工程化的极致。像我创作木刻绘画基本要3个月起,油画时间更长,我认为无论是精致复杂的技术,作品的完整度还是画面蕴含的细节,没有时间作为变数是很难实现的。

艺术家有很多类,有些艺术家是释放型,有些艺术家需要对作品背后深邃的内容反复推敲,还有些艺术家需要艺术补给的能量。我可能占两样。在创作时不受太多其他干扰,能够纯粹的把所有时间投入到一个深入的思考里,这时我觉得内心是踏实和安宁的,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姜淼

姜淼,艺术家,生于中国,200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学士,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采访、撰文_台馨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